2017年11月29日16:00,我院第50期教工读书沙龙在砺金楼210会议室举行。本期读书沙龙邀请我校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文杰老师,以“论语中的人生与社会”为主题,着重探讨了《论语》所承载的孔门学问及其渊源与体系,同时探讨了在现今时代背景下,如何用传统学问来经世致用。恰逢教工读书沙龙第五十期纪念活动,学院还特邀我校副校长、原萨里国际学院院长赵彦志教授莅临沙龙现场,与学院教工和同学们话儒学,并回顾过去五十期一起赴过的精神盛宴。
崔文杰老师从孔子的生平、孔子的弟子、孔子为圣之路出发,对孔门学问体系做了全面系统的解读。他开篇即向大家介绍了吴道子画的《先师孔子行道像》,所谓“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画中的孔子雍容大度,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印证了人们心中孔子的形象。崔文杰老师援引经史,尤为强调,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要“有所本,有所据”。他从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中对儒家的看法说开去,着重指出了“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的儒家要旨,作为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礼治的政治伦理学说,对后世传承儒家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评价则更为人们熟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对品行崇高之人的盛赞。
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记载,其弟子“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崔文杰老师把孔子尤为看重和褒扬的十位弟子逐一列出,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分类,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仁而好学的颜渊,为人孝悌的闵子骞,德行修养受孔子高度评价的冉伯牛,“听其言,观其行”的宰予……孔门十哲,名留青史。
在现场提问环节,我院国学社社长、2016级周伟同学的问题直接点出了现代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困惑:“《论语》和孔子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学习国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崔文杰老师认为这是一个涉及“古今中西”的大问题,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在长期以来成功地占据了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位,从而使中国社会保持极大的稳定,但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人依据“冲击-回应”的研究模式中国的历史,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开始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必须要从宏观所处的时代变化来考量。史达院长认为,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是确定自身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功利性地为了获取金钱上的回报,还是希望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学习好国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赵彦志副校长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谈到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君子,赵校长认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实现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和人生理想,探索生命个体究竟可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怎样的贡献,是对于学习国学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探究。
在飞速旋转的现代社会,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在全世界都迷茫在欲望和物质之间,疲于应对、无法自拔的时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无疑为我们的心灵开启一扇门户。
本期读书沙龙接近尾声之际,大家共同回顾了过往的五十期教工读书沙龙,从2011年4月21日的第一期活动到2017年11月29日,读书沙龙成为学院教工共同的精神家园。85位主讲人,56本书籍分享,1000余人次参与。本期沙龙特意安排了向50期沙龙主持人杨光致敬的环节,感谢她用自己的热爱和才情使沙龙得以持续,得以越办越好。
阅读本是一场独旅,我们却携手走过七载光阴,共同见证了彼此精神成长的过程。正如回顾纪念视频中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求、对思想的尊重、对相聚时光的珍视,读书沙龙常办常新,让我们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去追求极致,不断跨越既有的界限,不断去想象更多的可能。这种有趣、有爱、有智慧的生活里,有昨日可忆,有未来可期,有山水可游,有奇事可闻,有彼此可依,文字之乐不改,向学之心不灭,这已然是五十期读书沙龙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惟愿今朝过后,继续笑掷流年,共阅人生。
撰稿人:杨光 审核人:雷晓敏 撰稿部门:学生工作部